(校记者团 自动化新闻中心报道)创意赛斩获冠军,竞速赛光电组获得季军、电磁组获一等奖、摄像头组获二等奖。8月23日,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上,我校飞思卡尔智能车队在包括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内的442所高校1889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
在2013-2014年度启明学院“启明之星”评选中,智能机器人及智能系统仿真团队获评“学科竞赛之星”,值得一提的是,该项荣誉这是继2011-2012年度该团队获得后再度获得。
本届智能车队在2012年组建,分为摄像头组、光电组、电磁组和创意组。两年来,队员们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奋斗,为整个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参赛队员年轻化是本支队伍的最大特点,往届车队比赛的主力都是大三队员,这一届的大二队员却能独当一面。4名创意组的大二队员,第一次参加创意赛便获得了冠军。
“回头看看,做智能车的过程就像是红军长征。”摄像头组组长姚干尽管已是大四学生,却仍然忘不了当时的艰难。
速度瓶颈是一个大问题,速度上不去,只能不断尝试新方案。不同的方案对应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需要用实验逐个验证,工作量巨大。光电组组长陈希表示,这就像走到分叉路口,不知道哪条路正确,只能每一条路都试试,同时还有不可预见的困难。
比如摄像头组的人字弯是一个60度锐角的急弯,两轮车要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平稳的转过锐角弯,小车机械结构的设计以及控制算法提出了高要求;全部由虚线组成的创意组赛道,需要严格的图像处理算法;电磁组比赛规则在今年发生改变,取消了以往对赛道的限制,电磁车依次通过预先设置好的路标即可完成比赛,但对车速的要求更严了。
无法将赛道裁弯取直,智能车队一步一个脚印,为提高智能车性能奋战600多个日夜。平日里为了研究智能车,队员们除了上课,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22点都在启明学院调试场地。
假期也是如此,五一假期起,车队开始集训生活,夜里三点睡觉,早上七八点起来都是平常事,忘记吃饭更是正常不过。为了解决智能车摩擦力的问题,队员们一连调试到凌晨四点。忙的时候一天就只睡一个小时,还有连着三天没睡的情况。
今年暑假,除了武汉的队员,其他人一次都没有回去。精通电路和程序的王芳鹏责任重大,他参与了组装车模、协助电路成员焊板子、帮助程序员协调程序等工作,并承担了摄像头组的后勤保障工作。因为忙于车队事务,他没有回家,“居功至伟”是队里人对他的肯定。
正是因为600个日夜的努力,智能车队才能在准备的新车于决赛前一个礼拜被撞的情况下,重新调试起旧车完成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