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点”为导向 创一流控制学科
通讯员 王珲
11月6日,控制系举行学术团队考评。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孙优贤教授为组长的考评组对该系11个学术团队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考评,认为该系“特色鲜明、方向明确、成绩显著”。
近年来,控制系以“质量点”为考核目标,大胆尝试学术团队聘任制,取得了累累硕果。2008年以来,该系引进国家“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各1人,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A类科技论文75篇。
首试学术团队聘任制
教师聘任制的关键在于建立真正的淘汰机制,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形成“一聘终身”问题。为了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良性聘任机制,2004年至2007年,控制系在教师聘期中开始尝试学术团队聘任制,成为学校首聘期第一个“吃螃蟹”的院系。
用学术团队聘任的方式考核存在一定的风险,新老教师学术观点不同,很可能造成团队的不和谐。令人欣喜的是,当年受聘的2个团队克服困难,成为控制系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在2006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中,王红卫教授带领的团队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使系统工程再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黄心汉教授带领的团队也与图像所共同争取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这样,控制科学与工程顺利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实行学术团队聘任制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考核目标仍然存在重“量”不重“质”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将制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将“质量点”引入考核目标
如何考评质量?学术团队聘任制所产生的问题催生了“质量点”概念的提出。2008年,控制系在全面铺开学术团队聘任制的同时,首次将“质量点”引入教师聘期考核目标。
“质量点”是将教学、科研、学生竞赛等各项成绩作为质量指标。质量越高,相应的质量点数目越大。以“质量点”为考核目标,就是将精品课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水平论文或研究成果、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重大奖项等按照质量高低分配点数纳入评价系统,引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真正追求质量的提高。
按照这一目标和思路,控制系将全系教师划分为11个学术团队,教师工作内容与系学科建设实现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以“质量点”为导向的“年度考核工作量、聘期考核质量、团队聘任为主”的聘任模式。
争创一流控制学科
教学环节“质量点”的设置,让教师们认识到搞好教学同样也是为学科建设作贡献,促使大批中青年教师将精力投入精品课程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
2007年至2010年,张征副教授指导启明学院GNG团队连续4年获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中国赛区软件设计组第一名。今年8月,何顶新副教授和彭刚副教授带队在“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总决赛中获光电组和摄像头组一等奖及华南赛区5项一等奖,创造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学术团队聘任模式得到了控制系教师的普遍认可。“这种模式调动了教师追求质量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围绕学科建设,劲往一处使。”王小平副教授说。
李叶松教授的团队虽然只有11人,但在最近的聘期内却完成了近30个“质量点”。他们不仅争取到多项国家和企业相关科研课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3项科技奖励,还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连续3年获全国大学生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总冠军。
控制系主任王红卫表示,控制系将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大学科整合力度,围绕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的思路,以“质量点”为导向,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争创一流控制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