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无人驾驶与智能小车
报 告 人:杨明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时间:2017.5.12下午3:00
报告地点:南一楼311
摘要:拥堵、交通安全和排放问题日益严重,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协同驾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司机从驾驶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其中一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了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系统,但目前能在所有交通条件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还很遥远。协同驾驶通过信息交换可以实现汽车之间、汽车和路侧系统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在国内已经举办多年,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基于智能小车的硬件仿真也将在协同驾驶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杨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宝钢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浦江人才。1997年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5年回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任教至今。现任《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 Vehicles》期刊编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常务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无人车和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无人车相关项目10余项,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近20余项。2006年,国内首创了基于嵌入式视觉感知的缩微车,并于次年获得了全国智能车竞赛总冠军;2007年,研制基于车联网的控制交通系统CTS(Cybernetic Transportation System),并在上海东方绿舟实现了国内首套示范性应用;2008年,提出了基于冲突表的智能车路口协调算法,基于该算法的CyberSmart系统获得了当年飞思卡尔绿色应用大赛全球总冠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创意组冠军;2009年,提出了面向城市环境的多种智能车定位导航方法,综合使用GPS、视觉、磁传感器阵列、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基于该方法的CyberC3智能车在国家自然基金委举办的“智能车未来挑战”比赛中获得季军;2010年,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舞台多车协作展示平台,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进行了应用;2011-2016年,研制了基于缩微车的自动泊车和多车交互系统,先后在工博会、上海车展、智博会上进行了公开展示;2014年,研制出国内首套L4级园区无人车,并在万科集团进行应用;2015年,与上市企业诺力集团合作研制无人叉车系统,产品在格力、中控等国内知名企业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