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璞贇
发表高影响论文总数最多;在工程学领域、计算机领域发表高影响论文数均为最多;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篇数最多;我校唯一作者单位论文篇数最多。
在校图书馆情报所最近发布的《太阳集团1088vipESI排名分析报告》中,刚刚满两岁的自动化学院获我校高影响论文5个“最多”。
无独有偶。在爱思唯尔发布的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自动化学院8学者入选,占全校33位入选学者总人数近四分之一,居首位。
自2013年3月21日成立起,学院以“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包容并蓄,开放交流”的精神,在迅速融合中稳步发展,实现了“1+1>2”的效果。
合二为一扬帆起
原控制系和原图像所合并成立自动化学院后,两单位各有不同又各有相通,就这样以小异合大同,在融合中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组织构架融合,搭建完整框架。学院先后前往光电信息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学院等兄弟院系调研学习,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反复讨论,最终成立5个系,1个实验中心,成立了办公室、研究生科、本科教务科和科研科等行政科室,成立了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考核聘任委员会。组织构架的融合,为学院建设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让学院整理好行囊,以全新姿态出发。
政策方案融合,完善管理制度。学院成立后,学院根据学校综合改革要求,多方综合后,出台综合改革方案,兼顾两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政策。综合改革方案根据全体教师的科研教学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突出体现了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教学科研成果的质量意识,实现了政策融合,建立了学院内部的管理、考核及分配机制,保证了学院的有效管理。
学科优势融合,集结科研力量。原控制系在国内控制学科和系统工程学科享有较高声誉,原图像所在国内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具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在航天航空的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将两个各有特色的单位优势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学院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教授座谈会,向兄弟单位取经,到多所高校调研,探讨学院学科建设。集结两单位的科研力量,融合学科优势,实现学院学科的整合和发展。
构架融合管理,政策融合人心,学科融合优势,两单位就此合二为一,从新的起点扬帆起航。
筑巢引凤谋发展
自动化学院两年来积极进取,全力推进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基本完成了一个国家防备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
人才为基石,自动化学院两年来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为学科建设持续输入新鲜血液。重视学科带头人和80后优秀人才的引进:先后引进杰出校友叶荫宇担任兼职教授,成立信息与优化研究中心;聘请“计划”入选者机器人研究专家胡建军、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研究专家王钧担任兼职教授;引进了欧阳敏、高常鑫、刘庆山、刘慧、肖阳等一批80后人才。同时也强化人才培养:学院共有8位教师获聘“华中学者”,其中,1位老师获评华中学者领军岗,2位老师获评华中学者特聘岗,5位老师获评华中学者晨星岗;1位老师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位老师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2位老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交流添动力,学院成立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科、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学院对内组织了学术沙龙,对外两年内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举行学术报告45期。先后邀请了福田敏男等83位海外学者来学院讲学,邀请诺奖得主Peter Gruenberg来院访问交流,聘请德国波恩大学副校长Armin等两位专家为客座教授。同时加大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与日本神户大学签订学生交流协议,并申报获批樱花科技计划;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签订了3+2合作办学协议。学院教师国际交流活跃,有7位教师在海外高校做访问学者,47位教师出国交流访问。
两年来,学院发表SCI论文3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0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获得3项国基金重点项目,主持总装探索项目1项(教育部直属高校共获批7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3项省部级科学一等奖,科研经费总量达1.36亿元,以初生牛犊之勇,乘风破浪之势,勇做学科弄潮儿。
不拘一格育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动化学院虽然成立仅两年,却深知育人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百年大计。
延续我校“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学院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规范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盲审、答辩等环节,构建培养保障体系,促进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每年拿出15万元支持15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出国合作研究,让优秀的研究生不仅能“动起来”,还能“走出去”。
秉承我校“一流本科,一流教学”的办学方略,学院拿出30万设立“本科课程责任教授”基金,建设15门左右的核心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投入80万用于实验室建设,实现了7×16小时的全方位开放式实验教学服务。同时,与国药控股、黄冈行星传动公司、东风公司签订本科生实习基地协议,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启动自控原理慕课(MOOC)课程建设以及学校和学院两级课程责任教授工作,加强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微软创新杯中国区决赛一等奖,台达杯两岸高校自动化大赛一等奖,OpenHW12开源硬件与嵌入式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国家级特等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毕业生钟景获德国洪堡奖学金,本科生学术论文被A类国际期刊录用……一系列成绩肯定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更认可了学院的教学综合实力。
短短两年时间,自动化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发展主线,坚持走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完成了“打基础”的工作。如今,学院紧跟国家步伐,力求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积极进取,不懈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学院”,实现“大自动化”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