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飞行器导航制导系,简称飞导系。由我校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部分人员合并组成。
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于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建立。该所集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直属太阳集团1088vip,以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为主要研究方向。建所30余年,始终瞄准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家目标,开展应用基础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在航天航空的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设有“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有近四十年办学历史,在国内控制科学学科和系统科学学科享有较高声誉。设有“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基地”等。2007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2006年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五,2012年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七。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5个工学博士和硕士点,1个理学博士和硕士点,控制工程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自动化等3个本科专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控制与智能机器人,计算机集成控制与网络技术,信息检测与识别,飞行器控制与状态监测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等方向。
学科方向
飞行器导航制导系的学科方向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控制”两个学科方向和相应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包括:
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图像处理与分析
3.计算机视觉与应用
4.飞行器导航与路径/航迹规划
5.飞行器制导控制
6.遥感图像处理与识别
7.图像处理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的研究与设计
8.光电传感与信息获取
9.多谱成像与微纳光电技术
10.生物医学成像与处理
主要工作领域
1.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与应用、模式识别与图像分析、图像处理系统及应用、医学成像与处理、信息集成电路设计;
2. 先进光电成像探测:新型多谱微纳光电传感芯片与系统等的研究、设计与开发;
3. 导航制导与控制:多谱寻的制导、多谱匹配制导、多谱目标探测以及制导信息处理芯片等的研究、设计与开发;
4. 飞行器制导控制:飞行器弹道优化与最优制导律、姿态控制以及飞行器故障检测与容错控制方法研究;
5. 随机非线性系统控制: 随机非线性系统、多维系统控制理论、面向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学术队伍
本学科已形成有较高学术声望和研究水平,老中青结合,人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6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多个学术团队,包括张天序教授团队、王永骥教授团队和叶林教授团队等。
科学研究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导航制导与控制是二门基础性学科。迄今为止,本系在原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这两个学科点承担了百余项国家、国防与行业项目。2001年以来,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如作为参研单位之一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07年获得参与高新工程某重点型号研制特殊贡献单位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发明二等奖1项,2006年获工信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工信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5年获工信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IEEE Trans.IP、IEEE Trans.SP、IEEE Trans.AC、Automatica、Pattern Recognition、Opt.Eng、PR Letters、O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2部,获批专利50余项。近5年科研经费总额在8000万元以上,包括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重点预研与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大型工程和企业科研合作项目等。
主任:颜露新 |
副主任:杨卫东 |
书记:刘磊 |